中国国医国学网

搜索

杨童舒女士探访张磊国医大师,共话中医传承与艺术表达

2025-4-10 10:44| 发布者: 上海雪儿| 查看: 240| 评论: 0

“中医迷”《风骨正气》女一号拜见张磊国医大师

——杨童舒女士探访张磊国医大师,共话中医传承与艺术表达

文/图     重症医学科徐道志、杨铠滔

 

在以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为剧情主线的电影《风骨正气》拍摄间隙,女一号演员杨童舒女士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重症医学、内科、外科主任徐道志专程拜访了第三届国医大师、96岁高龄的张磊教授。这场跨越影视艺术与中医文化的对话,既是一位“中医迷”对祖国传统医学的虔诚求教,也是一代国医大师对传承发展好祖国传统医学的殷切期盼。

 

片场与诊室的精神共鸣

电影《风骨正气》中洛阳正骨传承人“郭予珍”的饰演者杨童舒女士在拍摄期间始终保持着对中医学的研习,当得知影片拍摄地郑州正有一位“活化石”级别、以“方精、药少、量小、效奇”闻名的中医大家张磊国医大师时,便萌生了当面请教的念头。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(河南省骨科医院)郑州院区重症医学科、内科、外科主任徐道志的牵线搭桥下,便有了此次中医学术传承与电影艺术表达的跨界碰撞。

在张磊教授简朴的家中,杨童舒女士拿出随身携带的剧本,向张磊教授请教中医的传承与发展。“郭予珍这个角色既展现着传统医者的仁心,又面临现代医学的冲击,该如何把握这种平衡?”面对询问,张磊以“守正创新”四字回应。“中医是人学和仁学的统一,体现着医者对生命规律的理解。譬如中医讲究‘天人相应’,演员塑造角色也须追求形神合一。”  这番对话令杨童舒女士受益匪浅。她坦言“张老的‘整体观’不仅适用于医学,对角色塑造同样具有深刻启示,如同中医辨证需望闻问切,演员塑造角色也需要从精神内核到行为细节的系统构建。”

 

从荧幕到现实的传承接力

这场会面使两代人的中医情缘形成奇妙共振。杨童舒女士分享了家族三代人受益中医的真实故事:父亲胃出血应用中药力挽狂澜,母亲呕吐施于针灸立竿见影,儿子感冒经推拿治疗迅速康复。 “这些经历让我坚信,中医智慧应该被更多人看见。”杨童舒女士说。当听闻杨童舒女士通过多年自学中医已成为亲友的“家庭医生”,甚至能辨识数十种中草药时,张磊国医大师眼中闪烁出欣赏和赞叹之情,感叹祖国医学的影响力日益增强,中医疗效被广泛认可。张老说:“希望通过杨女士的宣传推广,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中医的神奇魅力”。

 

跨界对话中的文化觉醒

在数小时的交流中,二人从《伤寒论》聊到影视表演,从张磊国医大师的“三平、三勤、四知”养生哲学谈到艺术工作者的健康管理。张磊国医大师特别叮嘱:“你们文艺工作者经常熬夜拍戏,更要注重子午觉养护,我坚持使用40年的‘枸杞大枣晨饮方’对我养生保健受益匪浅。”

杨童舒女士则透露,剧组专门邀请正骨专家驻组指导,演员们已见识到中医正骨手法的精妙。“有场急救戏拍摄前,我们特意观摩了中医正骨操作手法,那种‘稳、准、快’的功力,不亚于中国武术的高手过招。”  

临别之际,杨童舒女士与张磊国医大师合影留念。

后记

这场“忘年交”的深度对话,恰似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生动缩影。当影视工作者以匠心还原医者风骨,国医大师以仁心传递文明薪火,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便有了更具生命力的注脚。正如杨童舒女士写下的感悟:“从张老身上,我看到了中医的魂;而在《风骨正气》拍摄过程中,我触摸着中医的骨。这场拍摄,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次修行。”

据悉,《风骨正气》已进入紧锣密鼓的拍摄阶段,当问及对电影的期待,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笑道:“若能通过你们的演绎和宣传,让年轻人觉得中医既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结晶又能够提供可靠的疗效,便是功德无量。”

中国国医国学网

GMT+8, 2025-5-6 22:32

服务声明:本网站旨在提供医疗健康资讯,不能作为诊断及治疗的依据!

返回顶部